台灣的農業很矛盾。一方面,這個亞熱帶島嶼非常適合生產農產品。台灣已經生產世界上最棒的水果,大、汁多、味美,而且幾乎全部是非基因改造。台灣農民已大量出口水果及蔬菜,主要是到日本。台灣消費者都迷戀台灣農產品的味道、品質與新鮮度。
另一方面,地理形勢及氣候並不利於農業。每年都有颱風肆虐台灣,帶來強風與水災導致龐大的損壞及損失。颱風還沒來之前,蔬菜價格就開始飆升。陡峭的地形意味著果園面積小,而經營農場仍然是一個勞動力密集的過程。水果還在樹上就必須手工包裝,以免受到害蟲攻擊。同時超市賣的蔬菜上常常被發現農藥殘留物。過度開墾的後果是,台灣的土壤需要更多的肥料。國家的大小意味著它永遠無法與澳、美、加等面積龐大的國家比,以而無法達成農業規模經濟 。
雖然如此,但以上提及的負面因素都不重要。農業的未來與傳統耕田方式迥然不同。未來幾年內,為了滿足全球人口的需求、面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以及克服消費者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抗議,農業需要徹底改變。未來的農業會採取與製造業一樣的模式,而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適合擔任這個農業革命的領導者。
智慧型農業的來臨
讓我們思考一下。智慧型農業需要甚麼? 無論是室內高層水培或戶外農田、無論是地下農業或大規模倉庫式生產智慧性農業依靠的技術包含太陽能提供能源、照明技術(不同植物適合不同波長)、無人飛機(數據採集)、IoT 感應器、半導體、軟體(特別是控制軟體、數據挖掘)以及種田及收割機器人。 猜猜看?台灣在這些領域都非常強。
農業越來越像製造業。世界上最適合開發未來農業技術就是台灣。
智慧農業的未來已經來了。非常多的品種,從沙拉蔬菜到紅粱適合長在高度控制的人工環境裡,利用最佳LED照明、太陽能源及隔離害蟲的技術。倉庫式水培使得加州的杏仁農夫每年省數百萬公升的水。英國有家公司在地窖生產沙拉。外面需要21天成長時間的蔬菜在人工環境裡縮短為14天。優化的LED 照明使得植物顏色更鮮豔、味道更好,並完全不浪費能源。對許多植物而言,太陽不是最佳的光源。
完全自動化的直立式農田已經存在。有些利用細菌與菌類加強土壤、達成零農藥及不用基因改造的佳境。在戶外農田,智慧性農業可以大幅增加產能,降低肥料及農藥的使用量。土壤與水流感應器提供大量的數據,分析後農夫很清楚地知道每平方釐米需要多少水或肥料。天空有無人飛機提供更多數據,或以最有效的方式撒種子或肥料。機器人張開龐大的智慧型網子,過濾太陽光波及隔離害蟲。其他機器人自動分析果實,並在最佳時間採取它們。 [1]
回到台灣。世界上洞悉智慧型農業所需要的科技沒有幾個國家,而台灣是其中最厲害的。台灣有數千個公司生產智慧型農業所需要的技術與產品,從半導體晶片到機器人。雖然如此,但台灣好像沒有任何一個組織真正推動智慧型農業。
專家認為,針對戶外作物而言,智慧型農業可以參加產量約70%-80%。但是蔬菜與水果,台灣最賺錢的作物,如果使用智慧型室內農業可以增加產能好幾百倍,有機會讓台灣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國之一。
智慧型農業是台灣的未來
如果台灣滿足所有智慧型農業的條件,為何到現在還沒落實?其中最重要的障礙莫過於溝通。將IoT的的概念解釋給電機工程師很簡單。將電腦科技、數據挖掘、無人飛機澆水或直立式作物倉庫的概念解釋給傳統的農夫有點難。就算農夫了解科技對農業的潛力,他們不一定能夠真的利用高科技的工具與概念。種菜常常被視為人類與土壤、與國土的靈魂連結。這種想法必須改變。農業就是科技。
不改變的話,全世界的農夫都將消失。下一代要在交通大學念書,再到新竹科學園區找高科技工作。台灣每年有幾萬個來自鄉下的新畢業生,卻沒有一個願意回到鄉下將家裡的農場帶入21世紀。推動台灣的農業提升到智慧型農業每年會創造幾千個新工作機會,更會保障所需要的技能及人才根留台灣,不跑到國外發展。
未來的農夫就是一個數據工程師
智慧型農業如果在台灣要成功,農夫及農會必須迅速了解感應器、無人飛機、人工智慧、數據模擬、室內農業及電腦控制的好處。因此,溝通的方式要改變。這個步驟需要政府與民間聯手推動。經濟計畫者必須放棄「農業是台灣經濟史過去的一個階段」而開始了解農業也是台灣的未來。過去,農業打造台灣經濟的基礎。智慧型農業將可帶來重新的經濟繁榮。
[1] 資料來源: The Economist, Technology Quarterly June 11,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