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購物車總是空空的

m_shoppingcart.jpg 

 

最近幾年之中,十家公司裡可能有九家想自己架電子商務系統,但大多數的營運績效其實都很糟。

如果你做出了一款超酷的電子玩意,一定會想自己架個有線上商店的網站,讓訪客直接在裡頭買,對吧?但是你要知道,即使加上了有效的促銷活動,自己架店的轉換率(訪客中買東西人數的比例)還是會低得可怕。

就試試拿自己當例子好了,你總共在某個特定品牌的官網上買了幾次東西?即使買過,恐怕也覺得很麻煩吧?必須先開個新帳號、再想一個系統願意接受的密碼、填上信用卡資料,然後忍受他們的廣告信轟炸;最後因為忍無可忍,花了半小時終於找到退訂信件的連結。更妙的是,退訂還沒用,又寄一大堆來!不要再寄了!(抓頭)。這也是因為台灣的電商技術非常落後

不一樣的購物體驗

一般人其實比較喜歡在Amazon、阿里巴巴、淘寶、PCHome、樂天市場之類的線上商城買東西;因為我們希望可以比價、看看其他品項、而且用原本的帳號去賺點數,而不想在每個品牌的網站上一一開新帳號;有些人甚至比較喜歡到實體商店裡去看實物,再決定要不要買。此外,零售通路的價格有時候也比品牌網站上便宜。

沒有任何網站可以提供實物的感覺,但有時候看到東西就是比較安心;而且我們現在在線上買的東西不只是電腦螢幕或手機,還包括泡麵、紙尿布、巧克力餅乾、還有洗衣粉。在自己常去逛的購物網站上,一次就可以全部買足。這也正是大多數品牌根本不用自己做購物網站的原因。

但無論如何,品牌還是需要一個精心設計,能提供顧客產品介紹、新產品資訊、以及最近新聞的網站;在品牌網站上,廠商還是可以提供服務、手冊下載、與顧客互動、提供資訊給媒體。

品牌網站加上購物功能似乎理所當然,但通常都是浪費時間。

結合品牌網站和購物功能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現在就購買」的設計服務;也就是將品牌網站和各家合作零售網站連結,把真正有興趣的訪客導引到他們平常買東西的零售點。到了那邊,訪客只要按幾下滑鼠,就可以把商品放進購物車。

盡可能縮短購買路徑

我們都知道,盡可能縮短的購買決策路徑,是讓顧客不會在過程中跳開的重要法門。一個好的購買過程大致是像這樣:決定買、選偏好使用的商場、付帳、完畢。

包括Amazon、Walmart、Staples、家樂福、以及許多較小的區域性商家在內,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零售商已經提供了連結機制,讓品牌網站直接顯示零售商的線上或線下庫存量。

雖然或許有資料透明度、以及競爭對手窺探各通路市價的考量,而這些考量也確實有其道理,但這樣的連結機制作為「現在就購買」解決方案、讓品牌官網訪客直接前往慣用購物網站下單的優點,已經遠超過這些可能的缺點。

依照我們的實際經驗,品牌和零售雙方的產品經理需要溝通潛在市場規模,以便讓雙方的合作達到最佳效果;有些我們的客戶會把這類溝通放在年度行銷支援計畫之中、或是用來建立特別的合作專案。

獎賞比硬塞的更實在

有些我們輔導過的品牌,會擔心如果自己沒有建立自己的商城,就沒辦法收集到顧客資料;但我們的合作夥伴Commerce Connector Asia公司總經理Laura Laubinger說過:

(即使沒有開商城收集資料),品牌還是可以建立顧客忠誠度機制(點數回饋和優惠等等),而且這種機制會比用垃圾信轟炸顧客更有效。

根據調查,有超過70%的顧客會在購買產品之後的一年以內,把原本訂閱的品牌電子報退掉;另一方面,給顧客獎賞永遠是個有效的手法,尤其透過一個使用簡便、而且事先為顧客設想周到的機制來執行,更是事半功倍。

此外,「現在就購買」的機制還可以跟實體商店連結;所以除了把顧客從品牌網站送到PCHome或Amazon之外,還可以告訴顧客在附近的哪些實體商店可以買到產品。我們從經驗中發現,在人口稠密的亞洲都市中,很多人更容易選擇在接收品牌資訊之後,直接到實體商店去看貨、比較、然後消費。

結語

簡言之,如果你現在正在架自己品牌的網站、而且打算順便內建個商城,請再多想想;或許上述的方法已經可以做到一樣的事情、並且滿足你的顧客。

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的購物網站,但一直在疑惑為什麼生意不好,那…… 現在應該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還是考慮其他數位行銷服務模式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