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聊到「你追求的是不是真品牌」,今天接著聊聊建立品牌的正確心態。
前一篇的重點是「內在的實力與價值才是真品牌!」在『莊子』天下篇中提到:「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就「內聖外王」四個字的詮釋,依據政大助理教授吳肇嘉先生的說法是「即內聖而即外王」,亦即「在實踐主觀修養的當下,對於客觀世界的善化作用已然產生」。見政大中文學報第十八期、142頁、註三,2012年12月出版。
作者非常認同這個詮釋,因為這就符合作者對真品牌的定義。一個企業如果在經營上努力作好產品與服務、不違法犯紀、公正合理的對待員工、堅守企業定位與價值觀而不貪婪,長遠下來自然會累積出廣為人知的可觀品牌形象。
莊子教你品牌管理
舉陳樹菊女士慈善捐款的特出例子說明:
無夫無子的陳女士從年輕時因為家貧而以賣菜維生,拉拔了幾個弟妹完成高中學業後,就以每日賣菜所餘的十元、二十元慢慢積攢,到一定數量後就捐給需要的慈善機構、蓋圖書館、或是自己母校貧童,自己僅留足夠日常所需的生活費用。就這樣經過了數十年,總計也「只」捐了一千多萬元。
馬可福音12章41~44節: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裡投了若干的錢。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裡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就是這個全力付出的精神,陳女士獲得的國內外認同的光榮成就包括:《時代》雜誌2010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亞洲《富比士》雜誌2010亞洲慈善英雄、 《講義》雜誌2005年公益人物、教育部一等教育文化獎章。 陳女士這個人的天生條件卑微,但是內心因為感恩回饋而強大無比,造成她所有的跟所做的形成巨大反差。這就是內聖外王的絕佳個人品牌案例,
品牌正確的心態
這就是品牌的第一個正確心態,「做好自己、努力經營腳下。」
第二個正確心態是「不做第一、只作唯一。不盲目的抄襲別人,以免喪失自我。」這牽涉到自我的價值觀與定位,如果不夠清晰與堅定,今天看到別家企業推出新產品獲利可觀就立刻搶跟,自己手中的原有資源與優勢立刻轉彎,結果極可能是沒趕上別人,又浪費了經營焦點。又或是別人進入某個新興市場,自己還沒調研清楚與縝密籌備,也急急忙忙跟進,在水土不服的情況下又黯然撤出市場,類似這樣的狀況都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的作法。台灣市場多年來熱炒過許多市場議題,最後以泡沫破裂收場的,有網路熱、靈骨塔熱、蛋塔熱、到近幾年的房市熱,大家為什麼都沒醒過來呢?
沒有醒過來的原因,也是第三個應該有的正確品牌心態,那就是「不以惡性競爭為經營手段」。
良性競爭原則是「我創造的產品與服務價值比對手高」,而不是「我的價格比對手低」甚至等而下之的攻擊「對手的產品比我爛」,因為這種惡性競爭只會造成市場競爭的低俗化。
專注在「我創造的產品與服務價值比對手高」,能讓經營者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投入適當、正確的資源與成本,產出對市場承諾而且做到的產品與服務,並且因此得到市場認同的效益。在這點的執行上同時要採取一個堅定的態度,那就是「堅持創造價值、絕不降低價格」。如果堅持不了價格,就沒有利潤去創造該有的價值,於是又回到惡性競爭的循環中。
如果是專注在「我的價格比你低」這件事上,企業的就會轉移關注到「剛剛好的品質、最低的成本」。剛剛好的品質成為對市場承諾的上限,而最低的成本成為對員工的無下限壓榨,這是破壞品牌實力的高風險作法。以這個做法為經營管理策略的企業,是很難經營出好品牌的!
作者劉觀生於2017年加入格博顧問團隊,為中華地區著名的品牌管理專家,曾經擔任中華工商研究所研究員、台灣高鐵公司的顧問以及中華民國品質學會會員。劉先生的專長為品牌內化經營,即如何用正確的品牌價值觀達成品牌績效及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