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行銷—字裡行間都是錢啊!

Blog Photo template-6.jpg

 

身為一個市場行銷人員,我們已經可以證實內容行銷是可行的。它通常比一般廣告來得便宜,還能讓企業形象提升,而且說真的,可以說是企業唯一的選擇。但同時,我們卻很難去說服客戶們這方法真的能提高收益。

            在商場上重視成果是必然的,那些不極力配合顧客改善成果的市場行銷業者總有一天會丟了工作。這點在亞洲這種商業環境較為傳統的地方更是如此。在亞洲,行銷跟銷售幾乎可以說是同義詞,但銷售人員卻又比起行銷人員在商業決策上更具有影響力。 因此,我們市場行銷人員必須要找到一種方式可以明確指出內容行銷能提升企業的效益。(閱讀更多關於行銷在企業中的角色定義

 

內容行銷創金流

            要顯示文章內容的投資報酬率,最簡單的方式是在文章內有明確的召喚行動(call-to-action),然後使用必要的追蹤工具來顯示此篇文章所引導出的效益。記得也可以透過你的發佈管道來追蹤,像是“Facebook像素”。不管你的內容是關於軟體工程還是園藝技巧,總是會有方法可以將營收動能與你的部落格、資料圖、影片或是播客做連結。

            最有成效的文章通常具有時效性或是與特定主題活動相關,例如在假期、特定節日、公司重大里程碑附近寫的文章,然後提供與文章相關的優惠。像是“下載白皮書可於下次購買獲得八折優惠”這種方式。

 

消費者看到對的內容,就會產生購買意願

            顧客通常在心態正確的時候比較有購買意願。而要具備正確的心態是當他們主動去閱讀文章或觀看影片,而不是被迫觀看那些強塞到他們眼前的廣告。“我喜歡我看到的,我要在哪裡才買得到它?”才是最完美的銷售方式。如果你能明確指出這個思考路徑然後追蹤它,分析出來的就是該文章的效益。當然,這方式的成功要件是你的自來客行銷做的成功。(閱讀關於「自來客行銷」的十大誤解

 

貨幣化你的受眾

             不是每個人在第一次閱讀一篇文章後就會進行購買。有時候要花更久的時間,而且顧客的數位足跡會日趨複雜。就算不使用IBM Journey Designer這種功能成熟的工具,你也可以利用一些聰明且有引導性質的設計來追蹤你顧客的數位足跡。

            不管是新品上市的搶先觀看、發佈前先註冊或者是月刊,只要對品牌有興趣的顧客常常會先訂閱這些內容但其實還沒有真正要購買。以我們公司為例,我們發現顧客會在觀看網頁2-3次才會訂閱刊物,然後平均訂閱4個月後才會真的與我們聯繫。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追蹤每一個客戶的足跡到那篇最初吸引他的文章。你可以使用不同的標記(tag)、檢視推薦流量或是用稍微複雜以訂閱為基礎的自動化工具(subscription-based automation tool )。這確實比召喚行動(call-to-action)的測量方式來的複雜,但也不是像火箭科學一樣困難。

            對於零售商來說,優惠券也是一個簡單的選項來測量投資報酬率。優惠券對於活動或軟體註冊都是有效的誘因。

 

拜託!就用問的!

            測量文章的投資報酬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主動詢問來電的顧客怎麼知道你的品牌。我一天到晚都要提醒員工們這件事,因爲這個追蹤方法簡單到太容易被輕忽了。每個透過電話聯繫我們的潛在客戶,都要能夠連結到我們顧客關係管理的線索來源。

「我在網站上看到的」這不是答案。請找出新顧客是透過閱讀某篇文章(內容行銷的投資報酬)或是用GOOGLE搜尋到你的(搜尋引擎優化的投資報酬),之類的。請確保公司裡的每個人都知道這對測量行銷報酬來說是必要的。

 

搜尋引擎優化也該算在投資報酬中

            這就要講到內容行銷的投資報酬中最重要的一塊:間接投資報酬。如果你的網站上原創、原生的文章越多,那Google會給你文章優先權,也就是提升你的搜尋排名。文章會提升你網站的整體表現,也就是說如果你問別人他們如何找到你的,或使用Google分析,你會有清楚的方向要去測量內容行銷的投資報酬。雖然這可能不能直接歸因於最新的貼文或影片,但您應該會在發布新內容的時候知道有沒有效果。隨著時間增加,你在新的搜尋字中的排名會越來越前面。因此,好的搜尋引擎優化分析也要是市場行銷人員的工具之一。然後你可以把搜尋排行變動的時間跟營收變動做對比。未必能百分之百重疊,但是應該足夠去說服老闆你有為公司創造一些價值。

 

與廣告做比較

            現在你知道了!如果有人說測量內容行銷的效益是不可能的或是太高科技,給他看這篇文章就對了。其實,要搜集對的資料並不難,重點是要如何呈現成果。如此一來當顧客要續約或看年度報告的時候,你可以將公司收益與你的團隊努力做明顯的連結。 有時候客戶或你的老闆會想要將你在廣告上的努力跟結果做比較。通常打廣告(特別是電視)沒有好的方法追蹤效益。所以傳統的企業結構會認為任何收益上的改善都歸功於廣告。

            身為一個內容行銷業者,我們努力改變公司狀況,理當得到讚賞。對於廣告依賴性高的產業,偶而在內容平台上做些問卷,來調查看過品牌廣告的佔比是很正常的。但要確保你不是拿蘋果跟橘子相比較。近日研究顯示,超過80%的汽車製造商受訪者也都看過電視廣告,但當中超過一半的人說他們之所以會去展示中心是因為看到在社群網站上的文章。這讓我們跟廣告商開始進行激烈的討論。所以我們決定讓客戶停止一個月的電視廣告,並同時加強發布文章。結果展示中心的參觀人數增加了,而非下降。內容行銷1分,廣告0分。

            當然,這確切的數字會因為產業不同而有變化,但不變的是,內容行銷的投資報酬並不難測量,而且跟傳統廣告業槓上也很有趣。內容行銷加油!